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的三个途径 

2024-07-16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06月19日A8版:社会治理 作者:柳颖 字号:

在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基层治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老现象,也是影响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小马拉大车”问题,通常用来形容基层治理中任务、责任、目标、规模与能力、权限、实力、基础不匹配,造成“马疲车挤”“看得见管不着”,甚至“政策走了样”等现象出现。现实中,“任务层层下沉”“材料频频催更”“工作强行摊派”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由此可见,推动“减”“赋”落实落地,关键要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上下功夫,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决不能让“减”“赋”本身成为新负担。

基层治理中之所以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基层这匹“小马”拥有的职权相对较小,缺乏充足的权限与资源。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区县和乡镇两级承担的任务事项常常超过自身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工作的摊子越铺越大,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小马”和“大车”之间不对称的矛盾突显。其二,部分上级机关部门缺乏“换位意识”,较少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有的“随意加码”,文件要求一个标准,具体执行又是更高的标准。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意味着绩效考核的周期更短,对基层而言往往更为紧迫,基层干部感叹“难做到”。其三,不切实际、过多过滥的考核评比,常常出现“不接地气、奇葩任性”的考核指标。在考核重压之下,部分干部疲于应付差事,焦头烂额,甚至出现一味追求“材料生花”“数字政绩”等现象,工作跑偏致使政策走了样。

解决“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关键,在于破解基层政府资源有限性和任务无限性的困境,并通过“为马赋能”“为车减负”“车马协同”三向发力,为基层减负赋能。

首先,为“小马”赋能,做好“加法”,健全保障机制。通过“扩权赋能”、健全干部关爱机制、提供“过河”途径等方式,有效解决基层权能不足的问题。

一是推动“扩权赋能”突破基层“权小责大”难题。一方面,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加大编制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让基层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在为基层扩权赋能的同时,防止基层自主权滥用,从而增强基层政府资源的使用规范。二是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要充分予以理解支持和帮助。在基层改革创新中,确保“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到位,进一步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同时,持续加大对基层干部学习培训、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关心关爱力度,为其安心干事、放心打拼创造更好条件。三是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为其提供“桥”和“船”。一方面,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基层减负增效,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实践新路径。另一方面,进一步把权能落下去,把各类政策和资源沉下去,把优秀的干部派下去,让基层有“劲”更有“径”。

其次,给“大车”减负,做好“减法”,促进基层松绑。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要一体推进“权责相当”“精简事务”“科学考评”三个方面工作,为基层缓解压力。

一是开展好基层治理不良现象检视整改和专项整治,合理划分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条块事权。具体执行中,需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间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及时剥离清理不应承担的行政化工作任务,科学设置考核评比和督查检查项目,不要求签订各类责任状或实施“一票否决”。二是想方设法将基层干部从数据、报表、材料中解放出来。与群众在一起、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是基层干部的天职。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坚决杜绝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各种评比、考核、台账上。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源头治理、上下联动,规范整合党政群机构设立的各类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一系列事项与措施清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三是优化基层督考激励,促进“绩效问责”制度化改革。基层干部队伍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无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和动力源泉。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基层减负,发挥督考指挥棒的正向作用。一方面,明确目标和方法,将督察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以及晋升相结合。另一方面,建立过程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的绩效问责机制,平衡激励和惩戒的尺度,为基层干部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最后,将“车马”协同,做好“乘法”,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减”“赋”落实落地,需要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管理、高效化服务,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治理合力,畅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推动政府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效率。一方面,推动各类网格“多格合一”,规范优化网格管理的服务事项、内容、办理机制和流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面实行基层干部直接联系网格制度,经常性走街串户访民情、解民忧。二是搭建数字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一方面,持续开发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在线平台、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数据整合和智能分析。同时,做好平台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满足街道数据核查工作。另一方面,强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确保信息传输畅通。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区事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效能和满意度。三是理顺基层“条”“块”关系,推动县(区)乡镇(街道)联动。一方面,发挥党委引领作用,推进各方联动,需要从“小马拉大车”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上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足。另一方面,强化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调度能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