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战略的精髓要义 

2023-11-14 来源:《解放军报》2023年11月14日第07版:军事论坛 作者:吴如嵩 郝敬东 字号:

编者按

中国传统战略是几千年来军事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和兵家群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主体和精华,也是人类社会璀璨的文化瑰宝。今天,认真回顾中国传统战略的精髓要义,更好地发掘蕴含其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丰富发展我们党军事斗争指挥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

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战略的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战略,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来军事实践经验,是时代精华和民族瑰宝,对于军事斗争战略指导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璀璨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战略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反过来,中华传统文化也对军事战略产生深刻影响,给其打上了独特的文化烙印。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了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文化心理和热爱和平、内向持重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军事战略,自然是防御先于进攻、守土重于拓疆、同化优于分异、重谋贵于尚战。可以说,中国传统战略具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根植于几千年军事实践经验,是中国兵家群体智慧的结晶。战争实践是影响军事战略形成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中国历史上谋求中华民族统一、农民起义、抗击外敌入侵等战争,次数频繁、规模巨大,斗争激烈、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战略形成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中国古代兵家又将这些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传统战略思想。可以说,中国传统战略是在几千年来军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并且只能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是当时兵家正确反映战争运动的知识经验的结晶,曾对各个时期的军事实践起过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成为今天中国战略家的大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力量。虽然它们属于过去,但是其中饱含智慧的闪光点也同样属于现在和未来。

发展于中国革命战争,对军事斗争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根据需要,不断汲取中国历代军事战略精华;反过来,中国传统战略也获得丰富和发展,二者浑然一体,别具特色。如十大军事原则中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等,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兵法中“避实击虚”“我专敌分”“先胜后战”等优秀的传统战略思想。可以说,我党我军的战略思想继承了中华民族军事战略的优秀遗产,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战略一脉相承。今天,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挑战不容忽视,战争风险仍然存在,应该从中国传统战略这份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中汲取精华,为丰富发展我们党军事斗争指挥艺术提供有益启示。

区别于侵略他人、称霸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传统战略强调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崇尚的是道胜、义胜、谋胜,反对的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武力称霸。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在15世纪就拥有了先进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坚船利炮四处掠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决不走西方一些国家追逐霸权、“国强必霸”的老路,相反,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如习主席向世界宣告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战略的核心精神

中国传统战略,几千年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被人们扬弃和传承。但是,它那占主导地位的军事战略主旨自古至今并没有太多变化,它集中体现为以柔克刚、自卫后发的积极防御战略。

后发制人。严守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而不是为了挑起战争、侵略扩张的积极防御战略,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战略的核心。如《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孙子兵法》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历史上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采取曹刿“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建议,大败齐军;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避强楚锋芒,大败楚军,都是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的。当然,后发制人并不排斥先机制敌,一旦受到侵犯,将迅速反应、反击制胜。如同水一样,表面上温和、平缓,但需要时,可以变成无比坚硬的冰山、千里冰封的雪海,所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能柔能刚、能屈能伸。可以说,后发制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根基。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守柔韬晦。中国历史上弱者同强者的斗争,开始阶段都柔如春草,为保存实力,待机胜敌,往往采取守柔、韬晦之策,这是中国传统战略的要求。如《老子》说“守柔曰强”“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列子》讲“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成为一条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规律性认识和战略性策略。吕尚辅佐周族灭商,对文王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一个弱国打败了强大的吴国,都充分体现了隐忍静柔的战略策略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战略的基本原则。

富国强兵。“犁与剑”是一个古老命题,“犁”象征经济建设,“剑”象征军事发展。对一个国家而言,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地位不言而喻。立足于富国与强兵相统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和智慧力量,这是中国传统战略的基础。如《论语》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管子》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即在重农的基础上富国,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这一传统历经数千年,是一以贯之的军事战略,也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战略虽然是防御的,但防御要以军事力量为基础。这种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总之,高超的战略艺术和坚实的综合国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

因敌制胜。中国历代军事战略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兵力和条件为转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灵活用兵、因敌制胜,这是中国传统战略的关键。如《尉缭子》说“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楚汉之争时,韩信三次江河作战,用了三个不同战法:第一次,针对魏王豹兵力过于集中,声东击西、攻其不守;第二次,针对赵将陈余轻敌心理,奇正并用、反常用兵;第三次,针对楚将龙且急于求战,诱敌追击、半渡阻击,真正做到了“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可以说,“兵因敌而制胜”的灵活自主作战,是中国传统战略实用理性的集中体现。

推动中国传统战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战略,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把握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推动转化发展,激发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我党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和政治优势。未来战争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使战略认识领域充满了迷雾。而要穿透战争迷雾,从中国传统战略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仅靠我们平常的眼力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挖掘和汲取中国传统战略精华,处理好古与今、史与略、条与块、研与用的关系。这就是习主席指出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力。人民战争是推动中国传统战略转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战略和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找准契合点,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方式、创新新途径,为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战略发挥好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要充分地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战略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如果离开了人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习主席强调的:“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坚持自信自立。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传统战略开拓于几千年的军事实践经验,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好不好、行不行,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可以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传统战略,注定了我们必然要坚定不移坚持适合自己特点的战略。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要有定力、有主见,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习主席指出的:“坚持积极防御,是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现实和未来得出来的结论,决不是权宜之计,要牢牢坚持住。”

坚持守正创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历史传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照搬”就行,也不是略加“现代化”的解释就成了强军胜战的良方。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启迪和借鉴,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守正,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挖掘和汲取中国传统战略精华,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创新,就是根据时代条件、立足中国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中国传统战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这就是习主席强调的:“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