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运筹要坚持底线思维 

2024-02-11 来源:《解放军报》2024年2月6日第07版:军事论坛 作者:梁 敏 杨胜利 字号:

引 言

底线思维指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是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思想方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军事手段始终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保底手段。军事战略运筹要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复杂最困难处对战争或其他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方针和策略进行筹划。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坚持防患未然、深谋远虑的战略警醒,就是坚持化危为机、守底探高的辩证能动,从而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效能。

通晓坚持底线思维的时代意义

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传统、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

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底线思维具有的前瞻性忧患意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讲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强调增强忧患意识,是对生存底线的警觉和守护底线的自觉。习主席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中提到的“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等,也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内含的居安思危思想。这份忧患之心内生于中华民族与生死危难作艰苦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并为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发展,底线思维便是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诞生,在艰辛磨难中成长,在战胜挑战中壮大,已然将忧患意识内化为鲜明品格。我们在军事战略运筹时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对居安思危战略传统文化的现实反映,表现为及时调整军事战略,积极化解战略压力和风险,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营造有利内外环境。

战略指导的科学结晶。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与直面问题的忧患意识、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紧密相关。我们党从斗争实践的惨痛教训和宝贵经验中形成了这种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出发作决策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加以发展和运用。党在总结“左”倾路线的错误时指出,错误之一是在进攻和防御的策略指导方面“从不设想到可能的最困难和最复杂的情况,而只是梦想着不可能的最顺利和最简单的情况”,这从失败教训中体现出我们党对底线思维的深刻认识。党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要求“把估计放在最困难的基础上”“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由此,根据地想方设法打破敌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封锁,不仅消灭了大量日军,还发展壮大了自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要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作为、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战略谋划的现实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是把握战略环境变化、得出客观战略判断和作出科学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我们必须强化危机意识,科学谋划军事战略,随时准备打仗,立足现有条件打仗,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有力慑止战争,坚决打赢战争。习主席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曾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担起历史重任,适应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抓住和用好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个历史性机遇,努力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在军事战略运筹时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于做最坏准备,考虑各方面可能发生的战争风险,客观设定红线底线,做好多手应对准备,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深、想细、想全,做到谋定而后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

厘清坚持底线思维的战略意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底线”是指主体可以承受的阈值下限,也指设定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底线思维通常以发现可能的最坏结果为逻辑起点,以防止最坏结果发生为着力重点。它既是目标底线,也是行为底线,是目标底线和行为底线普遍联系在一起而共同发力的有机统一体。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进行军事战略谋划时,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底线思维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视野。站在战略视角是从长远看当前、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是一种深谋远虑、防患未然的视野格局,注重长远性和全局性,便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谋划军事战略问题更要从战略视角分析和把握。坚持底线思维即具有这种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视野,从维护国家安全全局和整体利益着眼,依照政治要求拟定战略目标底线或临界线,预想矛盾困难,根据军事战略环境和形势发展需要作出战略决策,并将目标底线转化为战略实施的底线,争取在行动层面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底线思维蕴含化危为机、守底探高的辩证逻辑。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矛盾运动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强调以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为事物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底线就是事物发生变化的临界线。此外,唯物辩证法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达到“高线”。底线思维就是这种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能动性的思维,发展地全面地分析军事战略由量变到质变的底线,预测最坏可能性,随着形势的发展调整底线,通过采取战略措施手段主动避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同时积极主动向上谋划争取更高的战略目标,做到“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统一。

底线思维讲究遵循规律、精准谋划的科学方法。贯彻科学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客观规律为依据,遵循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如果把认识和改造世界比作过河,方法就是过河的桥和船。方法的科学性关系过河成效。底线思维就采用了这种尊重规律、严密论证、精准谋划、合理决策的科学方法。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在客观分析判断形势,按规律预测矛盾困难并划出底线目标,针对性精准谋划决策的基础上。我们运筹军事战略要尊重战争规律,科学论证和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可能使我军丧失战略主动,哪些因素可能根本影响我军打赢能力,着力提高战略决策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明晰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制胜智慧,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思想结晶,更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蕴含的重要思维方式。坚持底线思维体现着鲜明的实践意蕴。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军事战略实践中运用底线思维,直面问题和风险挑战,坚持居安思危、树立战略意识、发挥主观能动。

坚持居安思危。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底线思维的本质,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军事战略谋划上运用底线思维必须具备的危机意识及其基本要求。在军事战略谋划上坚持底线思维,具体地说,首先是识别风险,明确底线是前提;其次是防范风险,守住底线是关键;最后是转危为机,高于底线是重点。

树立战略意识。运用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树立战略意识。在谋划战略时,必须把底线放到战略全局当中去考虑。战略筹划和指导必须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善于敏锐地察觉出对全局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新情况,把握战略重心,重点关注战略重点地区和主要战略方向。树立战略意识,要妥善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全局必须照顾局部。二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眼前是现实的,长远是根本的,二者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但应避免盲目追求眼前、局部利益而损害长远、全局利益。

发挥主观能动。底线思维不是消极被动的思维,而是积极主动的思维。换言之,底线思维并不单纯强调守底线、保底线,而是在力避发生负向质变的基础上把握主动,是站在底线向上发展的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以主动意识处理好“守底”与“登顶”的关系,正所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没有向上“登顶”的实践追求,“守底”就变成了停滞不前。战略谋划要在确保最低战略目标的“守底”支撑下,增强军事战略指导的主动性进取性,在战略博弈中取得战略主动,不断向上“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