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君子”胜算多 

2023-12-03 来源:《解放军报》2023年11月28日 作者:郝东红 刘瑞雪 字号:

古人常将博学多识的人称为“博物君子”,认为此类人因为知识渊博,可以“见微而知清浊”。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的臧旻便是一位“博物君子”式将领。臧旻出使匈奴,悉心观察边地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等,成了深谙匈奴风物的“万事通”。数年后,北匈奴南侵汉地,臧旻率军迎战。由于对作战对手和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了如指掌,他在战场上制定的作战计划往往能料敌于先、出其不意,最终击败了北匈奴。臧旻平时积累的广博知识,为指挥打仗、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指挥员才智的比拼,涉及的学科之多、领域之广,不但难以胜数,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技术的深入运用而持续延伸拓展。纵观古今中外,杰出的指挥员之所以能在战争角逐中胜敌一筹,不仅仅在于其军事谋略高人一分,还与他们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国外曾有人统计过拿破仑感兴趣的知识,包括军事史、炮兵理论、地理、数学、哲学、法律、天文学、旅行记等。拿破仑认为这些都与军事相关,他曾以旅行记举例说,“要研究不熟悉的城市”“你怎么知道你将来不会来占领这个城市呢”。“知识就是力量”在战争领域的体现,往往以指挥员、战斗员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以奇谋妙计的形式展现出来。

掌握丰富知识的关键在博学,博学的方法则是读书。相比于实践的历练、实地的体验,读书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阔步前行,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最高效快捷的方式。在人类战争史上,很多指挥员深知,自身的才能学识关乎战场胜负和部属性命,因而在戎马倥偬中仍然手不释卷,在事务缠身时依然潜心学习。在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中,苦读博学之风盛行。刘伯承元帅就“博学于古今中外军事,约之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学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广博的见识学识使他成为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当然,世间的知识难以穷尽,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都无法对其全部掌握,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面对庞杂广博的知识,军人当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抱有“博观而约取”的态度,平时形成“观其大略”的积淀,战时迸发信手拈来的奇谋妙计。军人不必成为引经据典的史学家,但需熟悉战争史、研学重要战例,善于从战史中汲取前人用鲜血总结的经验教训;军人不必成为心理学家,但需要了解对手、了解部队,善于开展心理攻防;军人也不必成为数学家,但需头脑缜密、善于运筹;军人不必精通天文地理,但需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懂得趋利避害。

“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军事科学是一座博大的知识宝库,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许多将领无论是否接受过正规军校培育,都是善读生活之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典范。左权将军就是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的楷模。在敌后抗战中,他认真研究日军实施的“分区扫荡”“蚕食政策”“囚笼政策”,鼓励指战员发动民众孤立敌人、坚壁清野,并提出“交通破击战”等思想,在实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前,许多青年官兵普遍是“才出校门、便入营门”,缺少社会实践历练,距离合格指挥员、战斗员博学多识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对遂行任务需要掌握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等知识大多有所欠缺。广大官兵须着力强化本领恐慌,善于向书本学,多积累人文地理、社会百科、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善于向他人学,树立甘当“小学生”的意识,向各方面干部群众请教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善于向生活学,利用休假、出差、遂行任务等时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实地体验,以增长学识、历练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