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壁藏书”与“伏生传书” 

2024-04-23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04月01日A3版:文史参阅 作者:史承 字号: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们一次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引燃了秦始皇焚书的烈火。大秦帝国颁布实施《挟书律》和焚书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官私藏书“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开启了中国藏书史上前无古人的文化浩劫。

除了秦始皇,对中国古代典籍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的,还有项羽。当初秦始皇下令焚书,也不是说烧了个干干净净,什么都不剩。博士官所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并没有被烧掉。秦国的史书和那些从六国秘府缴获的许多珍贵典籍也都保存在咸阳宫里,有专人负责管理,以供研究。

只是很可惜,秦始皇留存在咸阳宫的那些全国独一无二的藏书,在秦末乱世中,除萧何随军攻入咸阳时保留了一部分法律诏令和图书文献以外,其他部分又被后续攻入咸阳的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据《史记》记载,项羽在攻入咸阳城之后,一把火将整个咸阳城给烧了,大火烧了整整3个月而不止,这就烧毁了秦国的国家图书馆,烧毁了咸阳宫里那些珍贵的藏书。

既然秦始皇和项羽的大火差点就让《诗经》《尚书》、六国史记、诸子百家之书等消失殆尽,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这些著作呢?这些珍贵的典籍是如何逃过秦火和战火而传承下来的呢?

这得感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把典籍藏起来、传下来的爱书之人。

在中国藏书史上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孔子的后裔孔鲋,一个是秦朝的博士伏生。他们两个办了中国藏书史上至关重要的两件大事:一个是“鲁壁藏书”,一个是“伏生传书”。

我们知道,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为了教学和编书的需要,他曾经派他的学生子夏等人搜集了百二十国宝书。《诗经》是从他收集到的3000多篇文献中选编而成的,《尚书》也是在3000多篇文献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所以孔子传给其后人的书籍是非常多的。而这在秦始皇颁布《挟书律》之后,却成了孔子后人最大的危险所在。当时,这个危险就摆在孔子第八代孙孔鲋面前。孔鲋从小随父学儒,用心刻苦,精通“六艺”。他特别喜欢读书,经常徜徉在文献典籍中,沉醉于“先王之政”的美好图景。而且,他也和孔子一样聚徒教学,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是后来为汉高祖刘邦制定礼仪的叔孙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鉴于孔家的名望和孔鲋的学识,就封孔鲋为文通君,并征召他为咸阳博士。但是孔鲋婉言谢绝了,不愿出仕为官,只想安安静静在家教学生、搞研究。但是,天不遂人愿,岁月难静好。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孔鲋的一个朋友惊慌地跑过来对他说:“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秦始皇要把有关先王的书都烧掉,而您是这些书籍的主人,如果不把书交出去,很危险啊!怎么办呢?交出图书,于心不甘;不交出去,又有生命危险。孔鲋思来想去,决定冒险保卫藏书,以待将来。他按规定交出一些无关紧要的竹简书,而将先秦《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最宝贵的古籍,藏匿于精心修筑、中间掏空的墙壁夹层中。孔鲋精心安排好藏书之后,就逃至嵩山隐居,并继续教授弟子百余人。不过他严守藏书的秘密,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不久,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了,他们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熊熊烈火。当时,除了六国后裔投身反秦事业,一些儒生也因为“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纷纷投奔义军,这里面就有孔鲋。不幸的是,孔鲋在跟随起义军反抗暴秦的过程中去世了,但是因当时秦朝未亡,焚书令尚存,所以孔鲋至死都没有跟别人吐露藏匿古籍之事。

直到汉武帝末年,喜欢奢华生活的鲁恭王刘余想要在鲁地扩建宫室,因为鲁恭王的宫殿与孔子故居相邻,于是鲁恭王就跑到孔子故居搞强拆。据说就在孔府的墙被强拆的时候,众人忽然听到天空传来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鲁恭王听了有点害怕,不敢继续拆了。正在大家惊奇的时候,忽然有人从墙壁中间发现一大批用古文字蝌蚪文撰写的古籍。其他人都不认识这种古文,只有孔氏后人孔安国能够辨别。他进行系统整理,发现都是上古流传的儒家经典,因为它们是用古代的蝌蚪文写成的,所以就叫“古文”经典。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是一件对中国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些典籍能从秦始皇焚书的浩劫中保全下来,弥足珍贵,其意义堪比文艺复兴时古希腊文献的发现。这就是“鲁壁藏书”的故事。

除了“鲁壁藏书”,对中国藏书史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伏生传书”。

其实不仅是孔鲋在藏书,当时许多儒生面对这场文化浩劫,也都在尽己所能保存文化火种。当时任秦朝博士的伏生也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暗自抄录《尚书》,将其藏在自家墙壁夹层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最早的书名就叫《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伏生其实是叫伏胜,“生”是古人对“先生”的尊称。前面讲过,秦朝的博士官为了工作需要是可以收藏诗、书和百家语等书籍的。伏生也算是利用职务之便办了件大好事。当时正值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之际,为逃兵火,伏生只好将自己抄录的《尚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待秦亡汉立,天下初定,伏生再回家挖开墙壁,却发现当初藏在那里的书简很多已经朽毁,完整篇目仅余28篇,也有人说是29篇。伏生就用这剩下的二十八九篇在齐、鲁之间聚徒教学。因此齐鲁两地的许多学者都研究《尚书》,渐渐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了。伏生抄写的《尚书》,是用当时通用字体隶书所记录,所以叫“今文尚书”。随着儒家学派逐渐复兴,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想要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经90多岁了,不能出行。于是汉文帝派当时掌管礼乐制度的官员,太常掌故晁错到山东章丘伏生家里当面学习。晁错将伏生传授的《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流传下来。

孔鲋、伏生的护书传书,使得《尚书》等重要的儒家典籍得以传之后世,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火种。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孔鲋、伏生那样的人拼尽全力的保护,典籍承载的文脉才得以传承,中华文化才得以接续。正如明清文化名人金古良在《南陵无双谱》诗中所赞: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

皓首传经众人叹,蓬门积德万年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