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2023-09-01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8期 作者:李君如 字号:

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强化理论思维,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就是要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的同时,努力把这一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用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把“总钥匙”,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增强思维能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论述开展主题教育要“以学增智”这一重要任务时,再次把“提升思维能力”和“提升政治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一起作为“增智”的要求提了出来,强调“提升思维能力”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使之成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强化理论思维,锻造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完成党所肩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学增智”的重要论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思维能力”和“提升政治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深入理解,就能够体会到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从而自觉用好提升思维能力这把“总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这一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时,对于什么是“以学增智”、怎样“以学增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不仅明确指出“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而且明确指出“以学增智”之“智”重在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入考察这“三大能力”各自的定位、功能、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可以发现,思维能力是联结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枢纽,对于提升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提升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用好这把“总钥匙”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首先,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有重大意义。在这“三大能力”中,“政治能力”位于首位。政治是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政治能力关系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否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方向,能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能否驾驭复杂局面、防范政治风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政治正确、政治能力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有用武之地,甚至创造历史性的辉煌;政治错误、政治能力弱,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其结果不是酿成历史性的悲剧,就是一事无成。因此,提升思维能力必须以提升政治能力、确保政治正确为前提和根本。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政治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截然分割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有“政治思维能力”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提升政治思维能力又是提升政治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这就是“政治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够懂得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政治能力的重大意义,从而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用好提升思维能力这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其次,思维能力是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联结的枢纽。在这“三大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中,上有“政治能力”定向把关,下有“实践能力”践行实施,中有“思维能力”联结转化,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把领导决策转化为社会实践。事实上,不仅正确的政治决策离不开健全的政治思维,任何正确的决策从形成提出到领会贯彻直到实施落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健全的科学思维、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唯有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才能在领导决策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联结的桥梁,把提升政治能力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在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的基础上,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因为思维能力具有科学思想方法这样的功能、作用和特点,所以,我们要用好提升思维能力这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再次,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实践能力也有重大意义。在这“三大能力”中,提升政治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都要落脚到实践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目的,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思维是对是错,思维能力是强是弱,最后都要由实践来证明。同时,实践也有能力问题,实践能力之强弱必定影响实践成效之大小。“思”之“花”要结出“行”之果,必须提升“行”之能力。但是,“思”和“行”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思”对“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行”对“思”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如同古人所说的“行成于思”。这是因为,“行”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实践”,不是无目的的自发行为或随心所欲的蛮干,而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的实践能力。而人的思维能力之强弱,又和人的思想方法之科学与否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锻造科学思想方法以提升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从而理性地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用好提升思维能力这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二、提升思维能力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提升思维能力”,并把它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提出来,不仅是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政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上述功能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和斗争,迫切需要全党和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这里讲的“能”“好”“行”,都具有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无论是一个党、一项制度,还是一种主义,能不能、好不好、行不行不仅取决于党、制度、主义本身,还取决于和它们相联系的“人”和“人的能力”。国内外的历史反复证明,如果“人”或“人的能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党会褪色变质,制度会成为一纸空文,主义会被修正,再好的党、制度、主义都难以发挥它们自身的优势或优越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思维能力建设,包括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年都反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思维能力,包括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个问题呢?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他在这方面的系列重要讲话,就可以体会到:他每次提出和阐述这个问题,都直面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饱含忧党忧国忧民之情,充满浓烈的历史使命感,体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深切厚望,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早在2013年12月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87页)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页)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时候,还明确提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在2017年10月25日举行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更好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61页)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一重要经验的时候,再次强调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9页)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点分析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阐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关于提升思维能力,加强科学思想方法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有大量的论述。在这里,我们仅举以上几例,原原本本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就可以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学增智”,要求全党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锻造科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用好这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针对的是干部队伍中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纠正的、在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还包括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的领导干部在形势判断力、问题驾驭力、科学预见力、综合决策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这些论述和在陕西的重要讲话中,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有着鲜明针对性的明确要求。一是要求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锻造科学思想方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二是要求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锻造科学思想方法,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三是要求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锻造科学思想方法,能够在各种风险和困难下,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四是要求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锻造科学思想方法,能够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任务。

三、归根到底是要强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讲话,联系他十八大以来强调加强思维能力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论述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针对的是干部队伍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入点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这一名言、这一思想,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用过这段论述,并深刻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页)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还说过:“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理论思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个民族如此,一个政党也如此,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维能力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来学习领会他在陕西重要讲话中阐述“以学增智”时提出的,在提升思维能力时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论述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强化理论思维”。因为,在大风大浪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能没有科学思想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能没有科学思想方法。对于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和繁忙的行政事务,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绝不能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再忙再累也不能丢掉理论学习,而要在增强理论修养中形成科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否则,我们就难以担当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由此可见理论思维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提升思维能力,强化理论思维,要求我们在百忙之中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思维,作为理性思维,不同于感性思维,来自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不满足于经验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唯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理论思维,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懂得这一认识规律。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不能没有实践经验,同样也不能没有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现在我们的各级干部大多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也经历过各个层级工作岗位的锻炼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但为什么党还要让他们分批分期到党校进修或培训呢?就是因为他们还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而党校就是推动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素养的地方。在庆祝中央党校成立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7期)

其次,提升思维能力,强化理论思维,要求我们在重视科学的同时加强哲学学习。理论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包括科学思维,也包括哲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由此提升的思维能力显然是综合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而又更强调哲学思维的理论思维能力。自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各级干部对科学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党的一大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忽略哲学的学习,我们面对的“两个大局”要求全党重视哲学学习,就是加强基础科学、掌握核心技术、推进自主创新也不能没有哲学思维。我们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有两次是专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此举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学习和哲学思维的高度重视。他反复强调要提高的各种思维能力,无论是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辩证思维能力、整体性推进的系统思维能力、打破陈规陋习束缚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是从事物过程把握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坚持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能力、从坏处着眼争取最好可能性的底线思维能力,无一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哲学光芒。

再次,提升思维能力,强化理论思维,要求我们在重视经验总结的同时勇于自我革命。理论思维作为一种能力,不仅包括理性抽象的能力,还包括理性反思和理性批判的能力。“理论思维”这个概念,是恩格斯提出的,而体现恩格斯理论思维的经典之作《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融理性抽象、理性反思和理性批判于一体。我们党长期以来重视实践经验,重视经验的总结,这是非常好的传统。同时,我们党也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但不能否认在一段时间里这一好传统被许多人淡化甚至遗忘了。令人高兴的是,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恢复了这一好传统。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就是融理性抽象、理性反思和理性批判于一体的理论思维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思维能力,锻造科学思想方法,要的就是这样的理论思维。他不仅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中认识规律,而且要求我们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思维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强化理论思维,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就是要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的同时,努力把这一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用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把“总钥匙”,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本文作者: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