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2024-01-09 来源:中国领导网 作者:韩庆祥 字号:

摘要: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笔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尝试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坚持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使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世界意义这七个维度进行梳理,挖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模仿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主性、人民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鲜明特征。笔者将从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中国逻辑、社会主义逻辑及系统整体逻辑、民族复兴逻辑、实践逻辑、系统辩证法逻辑、转型升级逻辑七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一、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

这主要讲的是现代化的“一般逻辑”,它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问题。

从静态和横向即从现代化的一般要素来讲,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现代化必然注重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注重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总体上也注重这些一般性要素。

从动态和纵向即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讲,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都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在现代化起飞阶段相对注重发展动力,而在现代化持续运行阶段则相对注重发展的平衡和谐稳定,当现代化发展动能不足、现代化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简要来说,就是要遵循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动力、平衡和治理相统一的一般规律。

世界现代化发展究竟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那么究竟如何揭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说,这是学术界、理论界还需要进一步深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其实,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即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平衡和治理相统一的规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要遵循这个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遵循这个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同样适用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这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体现。在西方现代化建设初期,首要是解决“物”的问题,即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发展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激发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活力。马克思指出:“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他又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他还指出: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资产阶级“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工人群众“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使“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要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平衡问题突显出来了。如何进一步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实质上就是进行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就是最深刻的治理。其实,在西方现代化建设之初,确实是相对注重其“动力、活力”问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都注重激发人的动力、活力。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情境,由此,西方一些思想家、理论家提出“公平正义”“风险社会”理论,强调从实践上应注重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为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动力不足、发展失衡问题,西方一些思想家、理论家又提出“治理”“善治”等思想。

现代化发展的这种一般规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得到更为充分的呈现。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注重的是激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强调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强调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发展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不全面、不兼顾、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的新情况新问题,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依然注重发展,但注重的是科学发展,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其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践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然,这是直奔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兼顾、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去的,其实质就是注重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平衡和谐稳定,以显著的制度优势更好地治理国家。

二、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

这主要讲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它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式”的问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坚持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然都是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虽然都是事物;世界上更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虽然都是人;同理,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现代化道路,虽然都是现代化。树叶、事物、人、现代化都是具有抽象性的一般概念,是对具体事物和对象的一般性所指,它总是包含具体和抽象、特殊和一般。如他是中国人,中国人是他,“他”指具体、特殊,“中国人”讲的就是抽象、一般。中国式现代化同样如此。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是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这是抽象、一般、共性;同时,世界各国都要走向现代化,但“走法”是不一样的,即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多样的,各国现代化也具有本国特色或不同特征。“现代化在中国”,主要指的是西方现代化的运动和潮流对中国所产生的强烈冲击及中国的现实回应。在这一次次回应中,尤其是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逐渐由被动防御性的回应变为积极主动的应对,掌握了在现代化问题上的历史主动性和主体性,这就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其初心是用“现代化”“化”中国;在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因而便出现了“中国”“化”现代化的问题,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便逐渐呈现出世界意义,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又进一步“化”世界,使世界呈现“向我”的存在。

中国式现代化从静态上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要素,从动态上又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共性”,是“统一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式”,也具有特殊性、个性。它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受“中国元素”影响,体现“中国元素”,即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与中国国情、具体条件;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创造,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是中国范式、中国样本、中国类型,具有类型学和典型样本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中国元素”

这里的“中国元素”,主要指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国情、具体条件。中国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每一个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传递的都是中华儿女奋斗的故事,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表达的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人敢抗争、不怕输、不屈服的气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是百年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久久为功的历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上,就是积极推动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亘古不息,一直注重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强调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国具体条件主要体现在,它所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它要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要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问题,解决大而不强、富而不强、即强未强的问题,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或民族强不强的问题。中国国情、中国具体条件还体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必然使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注重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来的。这种创造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实现的。

一是以创新性突破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的历史起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基础,保持了中国式现代化同“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连续性,但它还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核心就是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就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同“长期探索和实践”关系的历史阶段性,或“质的创新突破”亦即飞跃。这意味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在质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迈入新时代的这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我们党积极主动致力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看作我们党所取得的根本成就,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其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都是对接“新时代”即强国建设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就是说“新时代”创造性且具有质的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成功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其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这种创造历经下述基本环节。第一,强调“走自己的路”,摆脱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依赖,确立走自己的路问题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成长”。第二,赋予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内涵和“社会主义”内涵,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式成长”。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炼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世界意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先进性的新的道路类型,它不同于并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其中最主要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注重全要素、全方位、全面发展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注重和合包容普惠的现代化道路,是“主主平等”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成长”。第四,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现,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性成长”或“话语性成长”。

三是这种创造有其集中体现,实现了“整体转型升级”。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本质特征在逻辑上都是对接新时代的,主要是针对新时代强国建设所推进、拓展的现代化而言,其直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对改革开放之初所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来说,是一种整体转型升级。第一,新时代中国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国情、条件、现实基础、难度和贡献的深刻认知:从主体和目标看,我国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对中国和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很大,一定意义上可以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从实际和过程看,十四亿多人口意味着,享受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之平均值相对较低,推进和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大难题就多,因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从路径和方式看,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可照搬西方(其合理之处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如科学化等),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从意志和定力看,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这种认知自觉在改革开放之初是达不到的。第二,新时代中国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所注重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富裕理念和思路。第三,新时代中国实现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一些人那种多注重社会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片面发展方式。第四,新时代中国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绿色发展,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那种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第五,新时代中国实现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加强调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更加强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求“以中国发展为世界做贡献”,促进合作共赢,这对改革开放之初相对注重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国内发展”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此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解决“强起来”的问题,这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相对注重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注重解决“富起来”并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基础上的继承、推进、拓展,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巨大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在中国”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彰显“世界有我”乃至“世界向我”的存在。这是创新突破、成功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鲜明标识。起初我们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更注重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为回答“世界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展现出光明前景,因而在人类实现现代化问题上不仅“世界有我”,而且“世界向我”。

从实践经验到重大论断再走向理论建构。这是创新突破、成功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个鲜明标识。在通过“两个结合”进一步辩证解决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概念。这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实践经验的论断式提炼和概括,但那时都是重要概念和重大论断,未对其理论内涵展开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初步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是“中国范式”“中国样本”“中国类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类型学和典型样本的意义。世界或人类实现现代化可以有多种类型、范式和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其中一种最具影响力、最具光明前途的类型、范式和方式,它把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为世界现代化或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新的范式、新的类型;它不同于西方那种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它因坚持“主主平等普惠文明”“人本文明”“民本文明”,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鲜明特质和标识性的现代化类型和范式,它既区别于又高于曾经影响世界的西方现代化。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多样性中有统一性,统一性中有多样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主要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逻辑”及“系统整体逻辑”,它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又借鉴西方化现代化中的合理因素,既大力推进现代化,又坚持社会主义。它既用现代化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问题,又用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弊端,还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破除对西方现代化的教条主义迷思。概言之,它注重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这三者看作一个系统整体,并基于这一系统整体,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并大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逻辑”及“系统整体逻辑”。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一定历史阶段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它以牺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代价,导致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的身与心的疏离。资本主义现代化确实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效率,带来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同时,它也导致了大部分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人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工具,成为他人的工具,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型”的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它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主人,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结果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进而导致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泛滥;导致了人与社会的疏离,它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工具,人要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牺牲、付出巨大代价,进而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泛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们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看待问题,人们之间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结果如霍布斯所说的,人和人的关系像狼,结果使利己主义泛滥;导致人的身体与心的疏离,一些人的身体在享受现代化的物质财富成果,而其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情感疾病泛滥。此外,还导致西方与世界的疏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奉行霸权主义。上述这些,是对近代资本主义现代化完整而生动的写照。历史和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已经或正在给人类发展、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搞现代化,走传统“苏联式”社会主义之路也行不通。传统“苏联式”社会主义奉行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盛行专制,没有把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生官僚主义,不大注重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又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还是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要使十四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路径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这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那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的富足道路,这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不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损人利己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世界大同的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弊端,也克服了传统“苏联式”社会主义之路的历史局限,而且创造了中国奇迹,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指明了光明前景。

四、实践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民族复兴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性”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就中国式而言“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

笔者曾对此作过系统阐述,即认为这里的“新”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是相对于三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而言的新。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了从“神性”到“物性”的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则由“物性”走向“人民性”,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种新的范式或类型,打破了那种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也努力克服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代价。二是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言的与时俱进意义上的新。中国式现代化,既积极克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又明确对接“新时代”的目标指向。三是相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而言的新。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彰显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之步步提升的新地位,也彰显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意义”。

在学理上,可从“五大基础”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的理解。

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要求它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政治上的本质特征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

现实基础,是人口规模巨大。正因为人口规模巨大,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否则,如出现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这对14亿多中国人民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这是现实上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性。

理论基础,是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协调发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发展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新发展可以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难题,因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起点,体现的是一种国情和条件,其特点是人口多、起点低、难度大,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的独特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境下要破解难题,唯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是理论上的本质特征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

时代基础,是“强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本质特征、目标追求及实质,就是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其中蕴含的就是使我国发展壮大或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强国时代”“强国逻辑”。这是时代上的本质特征及其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

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如前所述,西方现代化以两极分化、“单向度”发展掠夺自然资源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本质特征,其哲学基础是“主统治客”。它把资本家当作“主”(重占有),把工人当作“客”,任资本家宰割(弗洛姆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利润而旋转,这种“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是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基础”,这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上使人的劳动能力成了抽象的金钱活动);把人类当作“主”,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掠夺对象的“客”;把西方世界当作“主”,把非西方世界当作“客”,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它强调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的“主主平等”。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力求克服和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包括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它从哲学范式上既区别又超越西方式现代化,也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具有光明前景的新的选择,还由“东方从属于西方”历史性地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

显然,中国式现代化因为其本质特征具有实际上的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也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其实践创造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根本路径,最终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性。

五、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法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就实践而言的“目标愿景和实现方略”问题。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愿景”亦即“目标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干什么”的目标问题。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理解和把握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本质要求”何意?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既区别又联系,二者都是“本质性”的,这是共同点,但“本质特征”属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称其为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存在)的本质性根据,离开其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再是中国式现代化了,它属于“属性”范畴,而“本质要求”则是“本质规定”在实践推进中需要实现的目标愿景(实践要求),属于“实践”“实现”范畴。

二是九大本质要求体现的是“什么逻辑”?它们是按照“总体—五位一体—共同体”的逻辑思路来讲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总体”,管全局、管根本、管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属于“五位一体”,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来讲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共同体”,注重“共同”。

三是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放在最后位置意味着什么?本质上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内涵,又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现了光明前景。

其次,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愿景的总体方略亦即“保障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怎么干”的总体方略问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实际上,人们从道理学理上较为关注的问题是:何谓“重大原则”?“重大原则”也属于“实践”“实现”范畴,旨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

五个“重大原则”具有怎样的逻辑结构?它们分别回答“在谁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依靠谁又为了谁”?需要采取“何种路径方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之源”何来?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因而,它聚焦解决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领导主体、目标追求、路径方略、动力之源和精神状态问题。

五个“重大原则”的目的及其实质是什么?它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也是应对前进道路上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和“定海神针”,它们分别为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提供领导保证、力量保证、道路保证、动力保证和精神保证。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守正创新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都属于“守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然蕴含着“创新”。

六、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辩证法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就哲学智慧而言的“治理逻辑”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上,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走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航的道路,坚持走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道路,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复杂多变的当代中国,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髓和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立场和取向,前者侧重历史维度,后者侧重价值维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道路选择正确了,就要付诸实践行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知行合一的结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实现历史思维与历史发展逻辑的一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方位确定之后,就要进一步选择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善于运用历史逻辑来解决与“道路”有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理论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行动与这一科学理论相一致。在实践层面,我们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具体而言,应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这一战略布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以顺利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影响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它强调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揭示其中的根本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工作重心。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判断社会整体状况与国情的主要依据,对于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这一矛盾蕴含的根本问题,便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工作重心。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重点与国家发展目标相一致。这种问题导向的工作方式,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以解决核心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党中央精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明确治国理政的核心任务,确保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成为治国理政的工作重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与时俱进—结合融合—自主创新”相统一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注重创新思维,致力于在整合各类发展要素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在历史演进的道路上,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如效率与公平、劳动与资本、经济全球化参与与独立自主、跨越式发展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矛盾既是挑战,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在面对时空压缩式的发展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充分反映这一独特的历史现实。中国共产党在设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时,始终强调将不同时段、不同特质的发展要素进行有机统一。例如,我们党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党的领导相融合,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将推动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相协调,将提高生产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将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将促进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统一,将物质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将发展动力与发展平衡相匹配。在这一系列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避免了左右摇摆,充分展现了其伟大的创造力与自主创新精神。

(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相统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解决的问题很多,从哲学角度来看,核心是从系统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使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上相对注重“重点突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于这种重点突破,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这就把“全面发展”凸显出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注重全面发展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根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大都是系统性问题(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行“系统谋划”,进一步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谋划。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划时代”的,就在于它具有转折性、全局性、根本性与长远性,需从战略上进行“系统整体设计”。这就把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谋划”推到历史前台。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演进的逻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鲜明提出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法论指引。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坚持党政主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和市场配置力量相统一。

七、使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世界意义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升级逻辑”,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就世界历史而言的“世界意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使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也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总体来讲,从1949年至2012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相对注重“中国特色”。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了全新的生命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在全球范围内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持续发展,不仅为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选择不仅基于对快速发展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国家独立性和民族自豪感的坚守。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为全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机会。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发展史日趋彰显其人类历史、世界历史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所解决的问题具有人类意义、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处在“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的时代格局中。这意味着中国问题也就是世界问题,世界问题也会成为中国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的,就是发生在中国的人类问题、世界问题,或解决的是世界视域中的中国问题,它为解决人类实现现代化问题提供了典型的“中国样本”。

“中国样本”是指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成为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人类问题的主要实践创新地和发展源,为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人类问题做出哪些贡献,具有何种世界意义。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成熟的英国为典型样本,解答的根本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或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20世纪,列宁所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俄国为典型样本,解答的根本问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所解析的典型样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解答的根本问题是农民为多数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及其典型样本,主要是“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世界走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当代中国引起的根本变化。解答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解释和解决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难题?如何解释和处理“两个大局”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问题具有前沿性、总体性、战略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

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分析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往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一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动力、平衡和治理问题,三是哲学根基上的“主客对立”和“主主平等”关系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三个根本问题,内在要求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系统观念等哲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大历史观,用长远视野、宽广视野、整体视野、纵深视野,分析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基本规律,解决问题,它运用社会结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分析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物的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把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动力、平衡、治理的关系,把握“主客对立”和“主主平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运用这种历史方法,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就是如此。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质上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它注重运用事物的内在矛盾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也十分注重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他们的《资本论》就是如此。当然,还需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动力和平衡、守正和创新、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关系问题时,运用的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观念也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分析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分析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动力、平衡、治理的关系等,都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此外,坚持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观念及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的哲学思维方法,具有世界意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问,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关于一切事物的矛盾的学问,系统观念是分析一切事物和对象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多样性和统一性思维方法也是被现代化发展历史和实践确证了的科学方法,即世界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是共同的,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方法却有所不同,譬如中国式现代化所实现的目标及其总体方略,与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就有所不同。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人类意义、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都蕴含人类共有的元素与人类共有的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以后,就必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到议事日程,置于历史发展的前台。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显然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保持中国自身的独立性,为那些渴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国家和民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比如,拉美一些国家试图加快本国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丧失了本国发展的独立性,成了美西方国家的附庸,结果掉进了“拉美陷阱”而不可自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同时,也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中国式现代化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正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把“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了出来。“世界向何处去?”“时代发展的趋向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关于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非线性及其蕴含的复数文明等,为引领人们跳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极对立”的思维,为指引人们超越资本主导现代性的逻辑,为解放全人类且推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正确思路,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展现了光明前景,提供了新的选择,从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人类意义、世界意义

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在话语表述上,从相对注重特殊性到相对注重普遍性、从相对注重中国特色到相对注重世界意义、从相对注重意识形态性到相对注重科学性、从相对注重自主到也注重平等对话、从相对注重描述性(叙事)到相对注重规范性(阐释)的转换和提升进程。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自己”“中国特色”,此可谓相对注重“特殊性”,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也强调“中国式”,然而它也相对注重“现代化”,这就把“自己”“中国特色”提升到现代化这个同一“频道”“平台”“层面”上进行阐述,提升并呈现“自己”“中国特色”所蕴含的“人类意义”“世界意义”,其意义在于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特色”,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中华文明的底蕴,坚持人民至上;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则彰显了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世界向我”的转换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意义”“世界意义”被彰显出来了,其意义也在于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意识形态性,因为它在实际上是要告别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思和依赖,强调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中国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要告别资本主义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也蕴含着破除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迷思,注重在“现代化”这个同一“频道”上与西方现代化进行客观而平等的对话,即这种表述相对注重客观性、对等性,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又在于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描述性的叙事,主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其意义之一,在于“中国自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也是实现现代化之路,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换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把特殊向一般来提升和转换。不言而喻,中国式现代化这种话语表述方式,则更加注重规范性,其意义还在于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实践。它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