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自主”:现代作战协同新模式 

2024-06-12 来源:《解放军报》2024年5月23日第07版:军事论坛 作者:李晓峰 王云宪 字号:

现代作战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传统的基于计划的指令性协同已经难以适应这种作战节奏。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协同模式,使一线作战力量能够基于对战场态势的共同理解,快速建立联络、主动沟通协调、自发调整作战行动,通过策应、配合、支援等行动共同完成作战任务。由此,一线自主协同便应运而生。

以一线力量为主体。协同是各种参战力量为形成整体作战能力,在行动上进行的协调与配合。作战协同是有层次的,通常区分战略、战役和战术不同层级组织。传统条件下作战,协同更多地发生在同一层级的不同力量之间,主要是军种内部或军种之间,以预先固定作战编组协同为主。现代作战,由于武器平台性能增强,战术级行动即可达成战役目的甚至战略目的,因此,联合作战层级越来越低,从战略战役级向战术级不断延伸。战术级联合作战,协同的主体则变为军种作战平台或军种战术单元。这些力量分布在各个作战域,可实时感知战场,根据战场态势变化,临机动态组合,跨域自主协同,实施战术级联合作战协同行动。

以指挥授权为前提。指挥是协同的基础。传统条件下作战,协同通常由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在作战筹划阶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制订协同计划,并依据协同计划组织作战力量之间的协同。在作战实施过程中,各参战力量基于协同计划进行协同,如果遇到战场情况变化较大,需要上级组织临机协同。现代条件下作战,仅依托上级组织协同难以适应战场情况的急剧变化,为提高作战行动反应速度,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可通过战前或战中授权的方式,将协同指挥权授予某一阶段或其一空间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其他力量与之建立协同关系,待任务完成后,双方解除协同关系。在外军作战实践中,其在组织由支援关系构成的自主协同时,通常赋予受援部队指挥官对支援行动全面指导的权力,但具体支援的内容、顺序、时机、达到标准、持续时间等事项,则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灵活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进行指挥授权,并不等于放手不管,一线作战力量的协同行动均在其可控范围之内,非必要一般不干预。

以协同规则为关键。协同规则是各作战要素、作战力量进行自主协同时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通用的协同指令,对协同双方具有约束性。自主协同不是自由协同,必须建立在预先制定的协同规则基础之上。一方面,协同规则确定了自主协同的优先顺序。作战过程中,同一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可能同时接收多个单位的协同请求,在此情况下,被需求单位应基于协同规则中明确的优先顺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自主协同程序,与需求单位建立协同关系。另一方面,协同规则明确了协同双方的运用条件。不同的军兵种,武器装备不同,其运用所需要的技术战术环境或支撑条件也不同。信息化智能化作战,为使无人与有人、无人与无人力量实现自主协同,需要将作战规则预置于操控系统或无人作战平台。在作战过程中,无人平台利用传感设备感知战场情况的变化并进行自主运算,触发相应的协同规则,以调整无人装备平台的行动状态,实现有人与无人、无人与无人的自主协同。此外,协同规则明确了协同安全事项。作战中,如果协同不畅,就可能造成战场误伤。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提前制定协同规则,明确协同的信记号和相关协同手段。

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信息是协同的重要条件,没有实时的信息交互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协同。一线作战力量进行协同需要依托信息网络,同步感知战场态势,实时进行信息交互。传统条件下,由于信息系统不够完备,协同双方信息交互困难,需要借助信息转接,往往造成协同信息延迟,难以实现同步协调行动。随着技术发展,网络信息体系实现了各军兵种、各作战域的互联互通,信息网络已成为联接各作战单元、作战平台的纽带。一线作战力量基于网络信息体系,可实时看到友邻的位置、状态,共同感知战场态势,主动与对方建立协同关系。受援单位向支援单位提出申请,支援单位根据战场实际快速响应,双方建立“横向、直达”的信息链路,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协同信息交互,基于战场信息网络实现一线自主协同。

以作战体系为支撑。现代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基于信息网络,形成一个结构紧密、反应灵敏,能充分发挥各自优长的整体作战体系。在作战过程中,从单兵、单个武器平台到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效能发挥,均依赖作战体系的支撑,从而使作战呈现出体系支撑、精兵制胜的特征。现代战场上,一线作战力量充当“前卒”与对手展开“面对面”对抗,看似规模很小,而实际上背后的支撑却是联合作战体系。在外军的一些行动中,看似执行任务的只是数十名特战队员,但在幕后却会动用侦察通信卫星、战斗机甚至航母编队。作为一线力量,通常需要针对作战任务要求,充分依托作战体系,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自主进行动态组合、自主协同行动,找准作战对手体系弱点,实现“尖端放电”、精确释能。